2022近代史重点题目-陈亮

近代史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如何认识近代史的主流、本质?

  1.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 为了解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互相交织,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2. 实现国家爱富强、人民富裕的任务

关系: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简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一再失败的内因

  1.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没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争

结合史实论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也多少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仅仅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各阶级提出的救国主张

  1. 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致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2. 农民阶级——平均平等,耕者有其田

  3.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5. 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专制,创建共和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清王朝

  2.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3.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5. 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推翻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代表,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府,推动思想解放、社会变革、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 反满 反帝
民权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私
民生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革命增价归国家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民族:形成了明确的反帝纲领

民权: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增加节制资本的内容

五四运动的意义

  1.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2.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4.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情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 中国从此有了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

  2. 中国人民从此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3.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论述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 历史昭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太平填过、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各个阶级的政治主张都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中国人民需要运用新的革命理论与方法把中华民族引向复兴和富强

  2. 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革命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刺激;三次论战),在形形色色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融性。(社会理想: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政治观念:民本思想与无产阶级专政;历史观:勇于斗争和阶级斗争;价值观:家族本位与集体主义)

八七会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927.08.07)

内容

​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

  1. 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2.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3. 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

意义

​ 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古田会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929.12)

​ 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

  1. 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古田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问题

  3.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意义

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935.01)

内容:

​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

  1.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 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3.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意义:

​ 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中国国民党性质的转变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阶级的革命联盟

  2. 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成为了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为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所控制的政党

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

  1. 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并且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很大比重

  2. 主观原因:当时全党的马克思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3. 国际原因: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不当指挥

  4. 历史原因: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

  1.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坚持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独自探索革命新道路

  2.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3. 正是沿着这条独特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

  4. 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坚持、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5. 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教育建设)以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勾画了未来新中国的蓝图

论述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其正面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国民党接受团结抗战的主张,使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

  2.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作战

  3. 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论述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 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人民战争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

  2. 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和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对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

  3. 组织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热情、坚持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和支援抗战前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述《论持久战》的内容和意义(P146)(1935.5-1935.6)

内容

​ 1935年5月-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全民族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战方针

  1.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于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2. 日本强中国弱,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3. 日本小国发动进攻,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大国进行反侵略战争,国际上得道多助

  4.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5. 最后中国会胜

  6.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胜日本侵略,必须进行人民战争

  7. 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最为关键

意义

​ 系统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影响

简述敌后战场/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 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战场/游击战争迫使敌人把用于进攻的兵力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2. 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空间/方式,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186)

简述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化三改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P2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1978.12)

​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阿里的伟大历史转折,因为它:

  1. 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果断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3. 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40年之间的关系?

  1. 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前30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40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

  2. 辩证统一: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不能否定二者

  3. 两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共同构筑了新中国70年的道路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怎么理解?

  1. 文革后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难以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的局面需要改变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3.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1. 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2. 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3.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